粽香里的时光
临近端午,超市货架上各色粽子琳琅满目。望着包装精美的粽子礼盒,忽然想起三十年前,我家吃的清一色白米粽,蘸上白糖,便是最香甜的节日美味。手头稍宽裕时,母亲会在糯米里掺上些许红枣、花生,便成了我最爱的“豪华版”粽子。当听说南方人吃咸粽子时,孤陋寡闻的我很是不解——粽子怎么能是咸的?
后来网购兴起,我好奇地买过一次碱水咸粽。细长的粽子咬下去,像是吃拌酱油和猪油的糯米饭。我固执于粽子的糯香,绵甜,觉得咸粽子算不得粽子的正品,实在是难以下咽。
不知从何时起,粽子的馅料丰富起来。五谷粽、水果粽、鲜肉粽、咸蛋粽,更有栗子五花肉咸蛋黄粽,咸香的油脂、金黄的咸蛋黄、沙沙的口感,这不只是吃食物,分明是味觉享受。
我想起小时候和母亲看电视的场景。电视里,家庭主妇们坐在一起边聊天边择豆芽,拣去皮、掐掉根,只留鲜嫩的一小段。妈妈撇着嘴说:“大城市的人就是矫情,吃个豆芽还这么讲究。”可这几年,她也讲究菜的做法来,做豆芽菜先拣皮去尾,炒鸡块前要焯水去沫,凉拌菜要撒些熟芝麻。她笑着说:“现在生活好了,是要讲究些。”是的,当物品不再稀缺,人们便开始追求生活的质感,愿意为一口精致的食物花费时间与心思。
站在目不暇接的粽子货架前,我忽然明白,这些口味多样、形状不同的粽子,何尝不是老百姓餐桌丰富多彩的缩影,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,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本能追求。(张 鹭)